法治星河,微光成炬。有这样一群追光者,他们的身影,留在田间地头的调解现场,伏在深夜不熄的案卷灯前,立在庄严公正的审判台上,奔在风雨无阻的执行路上。他们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以专业的判断、执着的坚守和质朴的温情,汇聚成照亮公平正义的“最后一公里”的星火,温暖着百姓对法治的信仰。
本专栏将聚焦鹤岗市两级法院,记录那些平凡岗位上的动人故事,展现法院干警可信、可爱、可敬的温暖点滴。让我们一同走进这些微光故事,感受司法温情,见证平凡坚守。
绥滨县北岗乡永顺村,曾经一个卫生较差的软弱涣散村,如今却焕发出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崭新气象。村民们都说,这样的变化,离不开一群“贴心人”——绥滨县人民法院派驻永顺村工作队。
2023年10月,王绍沣接过驻村“接力棒”,担任永顺村驻村工作队负责人、第一书记。从那时起,他和队员们用脚步丈量民情,用真心化解民忧,翻开了服务群众、助力乡村振兴的崭新一页。
“你就像我的亲儿子一样,给我这把老骨头带来了希望。”永顺村的高淑贤老人拉着王绍沣的手,眼里噙着泪花。高大娘女儿常年在外打工,儿子是因伤退伍军人,为了孙辈上学在县城陪读,行动不便的她成了村里的留守老人。像她这样的老人,村里还有几户。
为了精准掌握每户情况,王绍沣带着工作队用了近一个月的时间,走遍了全村每家每户。白天,他们挽起裤腿和村民一起下地干活;晚上,他们坐在农家炕头,倾听大家的心声与困难。
在充分走访的基础上,工作队向绥滨县人民法院党组汇报了相关情况,最终决定对独居老人实施“4个1”帮扶计划:每星期至少看望1次、每月慰问1次、每季度体检1次、每年发放慰问金1次。
在冬季道路难行之时,工作队总会提前为老人们送去肉、菜、蛋等生活物资,并关心他们的健康状况,及时购买所需药品。截至目前,工作队累计入户走访426次,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75件,为24户困难家庭送去慰问品,帮助5名留守老人改善了生活条件。这些数字背后,是驻村干警一点一滴的付出,也是永顺村悄然变化的温暖见证。
群众的事,再小也是大事。
一天,王绍沣和队员照常到刘大爷家走访。一进门就发现刘大爷一脸愁容,原来家里一只老母鸡不知被什么动物咬伤,刘大爷很是心疼。王绍沣一边安慰,一边提议:“大爷别急,村里有监控,咱们去查查看。”
可到了监控室,王绍沣心里一沉,8个摄像头,竟有5个是坏的,屏幕上什么也看不见。“伤一只鸡事小,可万一伤的是羊、是牛,甚至是老人受伤呢?”想到这,他立即与村“两委”商议,决定尽快修复监控设备,并增加摄像头数量,消除监控盲区。
第二天一早,王绍沣赶回县法院,向主要领导详细汇报了情况。院党组高度重视,随即召开了院务会议,大家一致认为,帮扶群众工作无小事,监控设备必须马上修!
得到单位支持后,王绍沣立即带着技术人员返回村里,第一时间修复了损坏的监控设备,并实地勘察,又确定了新增几处摄像头。为了确保监控效果,工作队主动联系当地派出所,将原有监控全部升级为网络摄像头,实现与公安机关24小时联网。如今,永顺村的监控系统焕然一新,下一步还将实现重点区域全覆盖。
自2017年驻村帮扶以来,工作队累计协调帮助村里修路3.7公里,清理路边沟渠500余米,新设路灯90余盏。这些看似平常的数字背后,是村民出行的道路更平坦了,是雨季排涝更顺畅了,是夜晚回家的路更亮堂了,是村民对共产党的领导更拥护了......
一桩桩、一件件民生“小事”,如春风化雨,悄然改变着村庄的面貌,更滋润着每一位村民的心田。看着大家脸上洋溢的笑容,王绍沣觉得,所有的付出都值得,心里那份暖意,比什么都珍贵!
绥滨县人民法院驻村工作队的付出,是全省法院驻村干部的一个缩影。他们深入基层、默默奉献,不仅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共产党员的初心与使命,更是人民法院贯彻司法为民、服务乡村振兴的生动写照。
微光成炬,法暖人心。在永顺村的田间地头、农家院落,法院干警用真情和担当,书写着属于这个时代的暖心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