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岁的孟某是一位失独老人,儿子的不幸离世让她失去了生活的重要支撑,本就拮据的日子更加雪上加霜。好在儿子生前曾出借给他人十余万元至今未归还,这笔钱成了她维持生计的唯一希望。
为追回欠款,孟某坐着轮椅,在邻里的帮扶下艰难地来到向阳区人民法院。可因为年事已高、行动不便,说不清借款的完整经过,刚到立案窗口就红了眼,握着轮椅的手也微微发颤。
立案窗口的工作人员见状,俯身耐心询问。得知老人的困境后,工作人员拿出“民间借贷纠纷要素式起诉状模板”,对照模板上的条框,逐项用通俗的语言引导老人回忆、确认信息,并帮助老人填写。
“大娘,咱先填被告信息,您记得对方叫什么名字不?”
“他平时住在哪儿呀,有具体的地址吗?”
“您儿子当时借给他钱,是用现金还是转账呀,大概是哪一年的事儿?”
面对“合同签订情况”“借款金额”“还款情况”等条目,工作人员都用老人能听懂的日常对话询问。遇到老人记忆模糊的地方,工作人员还会贴心提示:“您想想,当时有没有写借条,借条上有没有写啥时候还钱?”
就这样,从“原告信息”的出生日期、联系电话,到“诉讼请求”中要求偿还的欠款金额,再到“事实与理由”里的借款时间、交付方式,工作人员顺着模板条框逐一核对,用铅笔先在草稿上记录,确认一项就念给老人听,待老人点头认可后,再帮她工整填写到正式表格中。对于老人实在写不了的签名,也按规定流程协助办理,全程没有让老人多费一点力。
由于孟某在要素式诉状中提供的被告信息准确无误,法院很快联系到了被告。依托诉状中清晰列明的借款金额、双方关系等核心要素,承办法官快速厘清案件脉络,组织双方进行调解。最终,在法院的努力下,双方达成调解协议,被告当场承诺还款计划,孟某成功追回了欠款。
拿到调解文书时,孟某激动地握着工作人员的手说:“我年纪大了,又坐轮椅,连字都写不利索,本来以为打官司比登天还难,没想到你们拿着表格一条一条问我,帮我把事儿办得这么利索,还这么快帮我要回了钱,真是太感谢了!”
向阳区人民法院通过推广应用要素式“两状”示范文本,不仅帮助像孟某这样法律知识有限、行动不便的群众跨越了“写诉状”的门槛,更凭借文本中清晰的要素信息,提升了案件办理效率,让司法便民的举措真正落到了实处,用专业与温度为群众解决急难愁盼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