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钱不仅要的明白,父女情分也找回来了!”近日,80岁的张大爷握着东山区人民法院调解员刘淑敏的手反复道谢,还特意送来一面写有“为人民办实事,做群众暖心人”的锦旗,这起围绕20多万元养老钱展开的家庭纠纷,终于在法理与亲情的双重守护下,温情落幕。
事情要追溯到5年前。彼时,张大爷出于十足的信任,将毕生积攒的二十多万元养老钱交由小女儿张某保管,既为图个稳妥,也指望能多获些利息。然而随着年事渐高,张大爷对“现钱在手”的安全感愈发强烈。“手里有钱,心里才不慌”,他多次向女儿提出,希望收回这笔钱自行保管,却屡遭拒绝。
女儿的顾虑并非没有理由,母亲周大娘卧病在床,这笔钱是后续康复的“保障金”,且她深知父亲年纪大,容易轻信他人,担心这笔积蓄一旦回到他手中,会落入传销或诈骗的陷阱。
一来二去,沟通逐渐演变为争执。曾经常来探望的女儿日渐疏远,亲情在拉扯中不断消耗,失望与无奈之下,张大爷最终一气之下,将小女儿张某诉至东山区人民法院。
立案庭负责人王书婷接过案卷,一眼便看出这不是简单的“钱款纠纷”,父女亲情的裂痕,比20万元存款更亟待修复。她当即决定优先调解,且必须找一位能“读懂双方心”的调解员。
“上有老下有小”的调解员刘淑敏,成了最佳人选。她既能共情张大爷“握钱有底气”的养老需求,理解老人想知晓资金用途、掌控生活主动权的心思;也能与同龄的张某无障碍沟通,体恤她对母亲健康的忧心和对父亲受骗的担忧。
调解没有走“对质”的老路。刘淑敏先是分别与父女俩谈心,听张大爷细数“不是要钱,是要个明白”的委屈,也听张某倾诉“怕父母吃亏”的焦虑,渐渐摸清了矛盾的核心——沟通缺位下的“爱与误解”。为了让调解更有温度,她特意利用周末休息时间,跑到张大爷大女儿家,一边探望卧病的周大娘,拉家常般唤起一家人过往的温情;一边把小女儿张某也约到现场,避开法庭的严肃感,在熟悉的家庭氛围里打开话匣子。
“从法律上讲,这笔钱是张大爷委托保管的个人财产,不能以‘母亲治病’为由拒绝返还;但从亲情上说,咱们做儿女的,更该让老人知道钱花得明明白白。”刘淑敏既拿出法律规定明确法理边界,又用“父女一场,哪能为钱生分”的家常话软化对立情绪。最终,张某当场将5万元转给张大爷作为日常零用钱,剩余款项则存入周大娘账户,供老两口随时支取用于医疗和生活,张大爷也理解了女儿的苦心,父女俩终于解开了心结。
如今,张大爷成了法院的“常客”,不是来办事,而是来找刘淑敏“唠家常”。“二丫头昨天来看我,买了我爱吃的桃酥”“老伴儿最近气色好多了,能坐起来唠会儿了”“儿子说今年过年一定回家”……话语里满是家庭和睦的暖意。
这场调解,解的是20多万元的存款纠纷,护的是跨越五年的父女亲情。东山区人民法院始终以法理为尺、以亲情为弦,让冰冷的法律条文化作修复家庭关系的温情纽带,用司法温度守护着千家万户的烟火与和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