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收藏 / 设为首页
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 -> 热点新闻

跨越十七年的纠葛——一场担保追偿背后的温情调解

发布时间:2025-10-17 08:48:53


历经十七年时光印记,一场旷日持久的担保追偿纠纷,终于在名山人民法庭的调解下画上了圆满句号。

十七年旧债,新愁突现

2008年,刘某因个人资金周转困难,向李某借了一笔款项,樊某出于对朋友的信任,为刘某的这笔债务提供了担保。然而,借款期限届满后,刘某却未能如期履行还款义务,李某多次催讨无果,遂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刘某和樊某承担还款及连带责任。

由于刘某下落不明,法院最终确定由樊某代为清偿该笔借款。樊某深知自己作为担保人应承担的责任,多方筹措资金,偿还了这笔债务。本以为这场风波就此平息,然而,樊某在还清债务后不久便不幸离世,留下悲痛欲绝的配偶孙某,以及这笔未理清的“担保旧账”。

配偶主张,矛盾升级

樊某离世后,其配偶孙某在整理家中财务时,偶然发现了这笔因担保产生的代偿记录。这笔源于婚姻存续期间的债务清偿,构成了夫妻共同财产的损失,孙某决定向刘某主张追偿权。

于是,孙某到法庭要求刘某偿还樊某为其担保支付的款项及多年利息。但此时刘某生活困窘,靠外地打工维持生计。面对孙某的要求,刘某称樊某曾申请执行,自己当年已用卖水稻的钱结清债务。双方各执一词,矛盾升级。

深入调查,理清脉络

法庭受理此案后,考虑到刘某在外地,为方便诉讼,法官组织双方开展线上庭审。庭审中法官尝试调解,但双方情绪激动,互不相让。孙某坚决要求还追偿款及利息,刘某则抗辩自己已经偿还完毕,但却无法提供证明其抗辩的证据,调解陷入僵局。

为查清事实,法官查阅了2008年的原始案件卷宗,了解债务产生、担保及樊某还款过程,并调阅了刘某辩称的2008年前后相关的执行案卷。经过仔细查阅,法官发现樊某和刘某2007年有另一起执行案件,但与本案追偿款无关,且本案追偿款未被执行过。法官推测刘某可能因时间长记忆有误,便耐心与其沟通,在法官的释明下,刘某同意偿还追偿款。

本以为案件会有进一步进展,在重新组织调解时,孙某坚持索要利息,刘某却只愿偿还本金。经过多轮沟通,孙某态度坚决,调解再度陷入僵局。

情理交融,化解破冰

法官秉持案结事了人和的理念,在下判前夕,分别给双方打电话。一方面向孙某说明刘某经济困难,无力一次性支付利息,希望她体谅;另一方面向刘某说明孙某主张追偿权合理合法,希望他积极还款,避免矛盾激化。

在法官释法说理下,双方态度转变。孙某表示愿放弃部分利息,给刘某时间分期偿还;刘某也承诺会按约定还款。最终,双方达成调解协议,这场跨越十七年的纠纷,在法庭调解下圆满终结。

下一步,名山人民法庭将始终坚守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在每一起案件中传递司法温度,让公平正义更加可感可触。

法官划重点:担保这些“坑”千万别踩!

1、不做“糊涂担保”:帮人担保前,务必看清借款金额、还款期限,明确自己的责任范围,不要因“面子”轻易签字。

2、留存“关键证据”:担保合同、代偿凭证等要妥善保管,一旦发生代偿,这些都是后续追偿的重要依据。

3、及时“主张权利”:代偿后要在法律规定的时效内(一般为3年)向债务人追偿,避免因超过时效失去胜诉权。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