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收藏 / 设为首页
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 -> 热点新闻

“四所一庭”联调发力 特约调解化解父子赡养心结

发布时间:2025-10-10 08:33:58


“要是没有法庭同志和老村长的调解,我这把老骨头真不知道该咋办……”在忠仁法庭的调解室里,年过八旬的黄大爷眼眶泛红地说道。

一场持续半年多的家庭赡养纠纷,在忠仁法庭“四所一庭”联动机制的推动下,经老村长工作室何广强特约调解、法庭工作人员全程统筹,终于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一纸诉状背后的家庭裂痕

事情要从今年年初说起。

黄大爷与老伴育有多名子女,老两口含辛茹苦将多名子女抚养成人,帮他们成家立业。可随着年岁渐长,黄大爷开始受到疾病困扰,双腿时常肿胀疼痛,生活日益艰难。

起初,儿子黄某每月按时支付1500元赡养费,逢年过节也会带些补品回家。但去年黄某投资失败,资金紧张——偏偏这段时间,黄大爷的痛症频繁发作,先后五次以买药、雇保姆、复查等理由向黄某索要赡养费。

黄某尽力凑钱,可连续几次后实在力不从心,便开始拖延支付,甚至对父亲的电话、视频避而不接。黄大爷见儿子躲着自己,认为他是故意不孝,多次上门讨要无果后,一纸诉状将儿子黄某告到了忠仁法庭,要求其依法履行赡养义务,归还土地,补齐拖欠的赡养费。

法庭工作人员接收案件后,第一时间向法庭领导汇报案情。庭长仔细梳理后发现,这起纠纷并非简单的“子女不孝”,而是黄大爷因身体不适频繁索要额外费用、黄某因经济崩溃陷入无奈的双向困境。

“赡养纠纷不能一判了之,强制执行只能解决钱的问题,却补不好亲情的裂痕。”庭长当即决定在第一次下达调解书后,启动“四所一庭”联动调解机制,联系忠仁镇司法所、派出所、村委会共同研判,并特意邀请在当地威望极高的老村长何广强以特约调解员身份参与,形成调解合力。

特约调解敲开“心结”之门

调解当天,黄某刚走进调解室就红了眼眶,声音带着哽咽:“我不是不孝顺,实在是撑不住了!我爸这半年光额外要钱就有一万多,上次要5000元买理疗仪,我真是借遍了朋友才凑够,这次又要3000元,我是真拿不出啊!不是我躲着他,是我怕了……”

黄大爷坐在一旁气得发抖,拐杖重重敲着地面:“我要的是冤枉钱吗?我这腿疼得半夜睡不着,理疗仪能缓解疼痛;房顶漏雨漏到床头,不修等着生病?我养他这么大,现在老了花他点钱怎么了?他就是嫌我累赘!”

何广强见状先上前安抚住双方的情绪,法庭同志则适时开口:“黄先生,《民法典》中明确规定成年子女对父母有赡养义务,这不仅是给钱,更要保障老人的基本生活和医疗需求。但黄大爷,您也听听孩子的难处,他投资失败后陷入困境,多次额外要钱确实加重了他的负担,咱们得商量个让双方都能接受的办法。”

何广强紧接着忆起往事:“你小时候得肺炎,你爸把家里唯一的老母鸡卖了给你治病;你上学时,你妈在工地做饭,夏天中暑都舍不得请假,就为了给你攒生活费。现在他老了,腿疼得走不动路,要钱是为了治病,不是故意为难你啊。” 随后他又转向黄大爷:“叔,小黄现在是真难,他不是不孝,咱们得给他喘口气的余地。”

与此同时,法庭工作人员向黄某普及了赡养义务的法律边界——基本医疗和生活费用必须承担,但大额非必要开支可协商;法庭工作人员检查了黄大爷的病历,告知其疾病属于慢性病,可申请门诊报销,还能办理残疾人护理补贴。村委会主任则补充道:“前阵子小黄还托我给您带降压药,只是不好意思露面,他心里还是有您的。”庭长不时穿插引导,让调解在情理法的交织中有序推进。

情理法交融化解矛盾

在“四所一庭”工作人员的合力疏导下,黄某的情绪渐渐平复,说到:“爸,对不起,是我没本事,也没跟您说清楚我的难处,让您受委屈了。您的医药费我肯定管,但能不能咱们提前商量下,大额开支您先告诉我,我也好想办法。”

法庭工作人员见状,立即拿出预先拟好的调解协议框架,逐条与双方沟通确认:“咱们把约定落到纸上,既保障老人生活,也不让子女为难。”

最终,双方在协议上签字摁印,黄某当场给黄大爷转了当月赡养费和之前拖欠的1000元,还承诺周末就带孩子回家修房顶。

“‘四所一庭’联动的核心,就是用法律定底线,用情感暖人心。”庭长在调解结束后说道,“家庭纠纷往往没有绝对的对错,找到矛盾的症结,兼顾双方诉求,才能真正化解问题。”

如今,黄某不仅按时支付赡养费,每周都会去看望黄大爷。这个曾经濒临破裂的家庭,在特约调解、法庭统筹和多方联动下,重拾了往日的温馨。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