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收藏 / 设为首页
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 -> 热点新闻

青年法官说 | 黑土边防线上的青春答卷

发布时间:2025-09-26 09:00:23


为进一步丰富法治文化传播形式,为青年法官提供交流思想、展示才华的平台。从今天开始,鹤岗中院将开设【青年法官说】专栏,专栏将围绕青年法官在审执工作中的思考感悟等内容展开。

今天,请看第1期《黑土边防线上的青春答卷》!

在祖国东北边陲,中俄界江之畔的萝北县名山镇,广袤的黑土地孕育着蓬勃生机,也浸润着寻常人家的烟火日常。在这片土地上,有一群特殊的“守土人”,他们不握锄头、不扛犁铧,却以法律的温情,默默守护着每一寸土地的安宁。他们,就是名山人民法庭的干警,他们正以青春为笔,在这片黑土地上续写“枫桥经验”崭新的时代篇章。

一捧黑土,一双布鞋,田间地头的 “解纷密码”

名山镇内,土地肥沃,广袤无垠的农田一眼望不到边。这里的老百姓大多靠土地收益维持生计,也正因如此,土地纠纷成了最常见的矛盾。邻里间的地界之争、承包中的权责纠纷,看似只是“一亩三分地”的小事,背后却牵动着农户的生计、关系着乡村的安宁。

名山人民法庭持续打造“守护‘三业’,法治争‘枫’”品牌。去年春耕时节,法庭就遇到一起棘手的土地纠纷——双方都攥着土地合同,为了谁来种地,吵得不可开交,甚至在田埂上差点动起了手。这显然是“一地两包”,双方各执一词,互不相让。眼看播种的最佳时机一天天过去,再拖下去,一年的收成恐怕就要落空。

按照常规程序,立案、举证、开庭至少需要一个月时间,可当我们蹲在田埂上,数着青苗间距的那一刻,突然意识到:土地纠纷从来不是简单的对错题,而是一道关乎时令、关乎收成、关乎人心的现实题。“青苗不能等、农时不能误”。如果机械地走流程,等到判决下来,秋收时恐怕只剩一片荒田,两家的怨气也会像野草般蔓延丛生。

我们当即决定,把“法庭”搬到田间地头。这里没有庄严的法槌,只有沾满泥土的双手;没有冰冷的庭审桌,只有农户们常坐的小马扎。经过多轮的释法明理,双方的态度终于松动,说出那句“就按这个来吧”。案件达成了调解意见,并当场履行。

那一刻我们突然懂了:基层法官的“解纷密码”,并不在冰冷的法条里,而是在沾满泥土的脚步中,鞋跟沾着的黑土,正是我们最贴身的勋章。

从 “灭火” 到 “防火”,把法治种子播进黑土

“处理涉土地纠纷,就像清除地里的杂草,拔得再快,不如从根上断了长势。”这正是“枫桥经验”里“纠纷预防”的精髓所在。过去,我们往往追求 “案结事了”,现在逐渐意识到,与其在矛盾爆发后匆忙“灭火”,不如提提前“防火”—— 在纠纷尚未萌芽时,就将法治的犁铧深深耕进这片黑土地里。

这两年,我们养成了一个习惯:春耕前、秋收后,必往村里跑。带着精心编印的“土地承包注意事项”“纠纷化解指南”等宣传册,在村头巷尾摆起“法治小地摊”;遇到农户签合同,总会主动上前多提醒一句“违约责任要写清”“边界坐标要标注”;就连在田间帮农户查看种子袋上的“审定编号”时,也不忘叮嘱“买种子要留好票据,出了问题好维权”。

“纠纷预防”从来不是被动等待,而是像春播时的种子一样,要在合适的时机播进百姓心里。我们往田间多走一步,纠纷就可能少跑十里;在合同里多提醒一句,矛盾就可能少生一堆。当法治的种子在这片黑土地里扎了根,纠纷的野草自然就失去了生长的空隙。

苦与甜,黑土地上的 “民心秤”

有人问我们:“基层法官苦不苦?”

苦。冬季的江风格外刺骨;夏天在闷热的玉米地里丈量土地;遇到不理解的当事人,更要耐着性子把法条揉碎了讲……

可每当看见当事人眉头舒展、露出笑容,每当看到荒芜的纠纷地重新长出庄稼,我们就觉得,所有的苦都值了。

记得有一年,我们调解了一起父女间的土地纠纷。女儿在父母离婚后,一直随母亲生活,家里的承包田均由父亲耕种管理。随着女儿长大,经济负担加重,女儿无奈下将父亲告上法庭,请求按承包田面积给付其承包费。

经过多轮背对背调解,让双方从冰冷对峙,慢慢走向温情倾诉。最终,不仅双方达成调解,更让父女之间重拾久违的亲情。

在名山镇这片黑土地上,每天都在上演着这样的故事,有矛盾、有争执,但更多的,是老百姓对安稳日子的期盼、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我们这些青年法官,就像立在黑土地上的“民心秤”,既要称准法理的重量,更要称出民心的温度。我们深知,“枫桥经验”从来不是挂在墙上的口号,是走一步一步出来的路——是在田间地头磨破的布鞋,是在村民家里喝空的茶杯,是这片土地记得的每一张笑开的容颜。

法官说

每当春风拂过名山镇的黑土地,看着农户们播种的身影,总会想起入职时的誓言。作为边境线上的青年法官,我们或许没有惊天动地的业绩,但我们愿以青春为犁,以法治为种,在这片黑土地上深耕不辍。因为我们坚信:法治的新芽,终会在百姓的期待里,长成守护和谐的参天大树,而我们脚下的黑土地,也终将在法治的滋养中,结出更多饱满而幸福的果实。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