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是一起简单的民间借贷纠纷,却因被执行人远在异地的名下财产遭查封而陷入执行僵局,申请执行人的合法权益一度无法保障!萝北县人民法院精准施策,依法对被执行人发出限制高消费令,最终促成双方当事人达成和解,为这起棘手案件画上了圆满句号。
案件起因
申请执行人赵某与被执行人李某的纠纷源于标的12万元的民间借贷纠纷。法院判决生效后,李某未按期还款,赵某遂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执行干警启动财产查控后发现,李某的一套异地房产及银行存款,已被其他法院查封冻结。这意味着萝北县人民法院需等待异地法院执行程序推进或协调参与分配,整个过程耗时较长。执行干警多次联系李某,对方却称因异地案件陷入经济困境,“连1万元都凑不出”!
另一边,赵某情绪焦灼。这笔欠款是她多年积蓄,本计划用于孩子上学,如今迟迟要不回来,已对家庭生活造成影响。
“他在外地有房子,怎么会没钱?”赵某的质疑中满是焦虑。
执行干警一边安抚其情绪,说明异地查封的法律程序,一边反复督促李某履行义务,但却始终未取得进展,案件由此陷入僵局。
限高令触动被执行人
面对僵局,执行干警分析认为,李某虽财产被查封,但并非毫无履行能力,更可能存在侥幸心理,认为异地执行难度大,便一拖再拖。执行干警决定依据相关规定,对李某采取限制高消费措施,并告知其:“限制高消费是督促履行的手段,积极还款可申请解除。”李某起初不以为然,仅轻描淡写回应“知道了”。
限高令生效第三天,李某主动联系办案干警,语气急促地询问:“限制高消费是不是不能坐高铁?我下周要谈生意,乘坐其他交通工具太不方便。”执行干警回应,措施已生效,除非部分履行或全部履行还款义务,否则限制措施不会解除;若有紧急事务乘坐高铁,需向法院提供充分理由和相关证明材料。两天后,李某态度彻底转变,主动提出协商:“我先凑2万元先行偿还,剩下的分期还可以吗?”
欠款纠纷终和解
执行干警第一时间将案件进展告知赵某。起初,赵某仍有疑虑,担心这是李某的缓兵之计。随后,在执行干警的主持下,双方通过视频连线进行沟通协商。李某当场向赵某转账2万元,并承诺剩余10万元欠款分10期履行,每月月底前支付1万元。赵某综合考虑李某的实际情况后,同意了还款计划,还表示若李某能按期履行还款义务,愿意放弃部分利息。和解达成后,李某在第一期还款日如约向赵某转入1万元。
看着到账信息,赵某紧绷多日的神经终于得以放松,特地致电向执行干警表示感谢:“本以为这笔钱很难要回来,没想到这么快就有了进展,太感谢你们了,解决了我们一家的燃眉之急!”
司法智慧显温度
对于这起执行案件,执行干警感慨道:“执行工作不仅需要力度,更需要智慧。面对异地执行、财产被查封等复杂情况,不能一味等待,而要主动寻找突破口。限制高消费令看似是软措施,却能精准打击被执行人的痛点,往往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截至目前,李某已按和解协议偿还了3万元欠款。这起一度陷入僵局的执行案件,通过人民法院创新运用"执行调解+限高令"的司法措施得以化解,既有力保障了申请执行人的胜诉权益,又避免了被执行人被进一步采取司法措施,实现了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生动诠释了新时代"善意文明执行"理念的实践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