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收藏 / 设为首页
当前位置: 党建工作 -> 党员风采

清明追忆|那些不应该被忘记的“红色家书”

发布时间:2025-04-07 09:29:25


清明,寄托哀思

英雄应被永远铭记

从古至今

家书绵延传递着

中华儿女对家国最美好的祝愿

代表了中国人

文化图腾和精神信仰

今天

就让我们一起诵读“红色家书”

品悟他们的家国情怀

牺牲是无尚光荣的事业

朗读者:第一党支部 柏云菲

这是李卡牺牲十天前的亲笔书信,表达了对死亡的无所畏惧和对革命事业必胜的坚定信心。他把自己比作“大海中的一滴水”“平原的一株草”,认为个人的牺牲是非常光荣的事业。“用自己的血灌溉快将实现的乐园”才有了革命胜利,有了新中国的诞生,有了今天的美好生活。胜利来之不易我们一定要倍加珍惜革命先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人类应有的一切幸福”牢记初心使命,矢志不渝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朗读者:第二党支部 赵树文

这是陈觉就义前四天写给妻子赵云霄的绝笔,信中饱含着革命志士“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英雄气概和对妻子的一往情深,以及对父母无限的感激和思念。

他向妻子申明,父亲的营救,“其诚是可感的,但我们宁愿玉碎却不愿瓦全”。寥寥几笔,无比决绝地表达了宁死不屈的革命意志,在他的心中,“大丈夫不成功便成仁,死又何憾!”在陈觉和赵云霄这对英雄儿女的临终绝笔中,丝毫看不到他们对死亡的恐惧,感受到的只有共产党人面对死亡时的从容和对革命必胜的信心。

这封信如泣如诉的血泪控诉,再现了90多年前陈觉和赵云霄这对革命伉俪的生死壮举,读来催人泪下、荡气回肠。他们正值美好的弱冠年华,上有父母疼爱,下有娇儿即将出生,但却用最宝贵的青春、爱情、生命捍卫了坚如磐石的信仰根基。他们俩以身许国,向死而歌,是中华民族永远不能忘记的好儿女!

革命者的浪漫

朗读者:第三党支部 王海龙

九十六年后,当我读到这封信时,仿佛依然能触摸到纸页间的温情,瞿秋白以诗人的笔触写情书,字句间既有“海鸥绕桅”的缠绵,又有“沙场”意象的铿锵。在思念妻子的同时,他连女儿独伊换学校的事都要细细叮嘱;但笔锋一转,“携手上沙场”的誓言又瞬间将柔情淬炼成钢,这是独属于一个觉醒年代革命者的浪漫:爱情不仅是耳鬓厮磨,更是灵魂共赴理想的契约。特别是信末那句“写在书上,等我回来看”,既是私语的约定,又何尝不是对理想事业终将实现的坚信?我恍惚间看到,在中华民族最黑暗最冰冷的年代,有千千万万的革命者把心上最柔软的血肉撕下来写成情诗,再用信仰缝合思念的创口。这些真挚而又热忱的文字至今仍在提醒我们:正是由于无数革命先烈的无私付出,才使得如今的中国一步步走向繁荣富强,生逢盛世,我辈当自强。

革命者视死如归的宣言

朗读者:第四党支部 崔博涵

《我的自白书》是一首震撼人心的革命诗篇,它如同一束光,穿透历史的尘埃,照亮了我前行的道路。

读罢此文,我被革命烈士陈然那坚如磐石的革命意志深深折服。在敌人威逼利诱、严刑拷打之下,他毫不畏惧,以笔为剑,直抒胸臆。这字字句句,如同黄钟大吕,奏响了革命者视死如归的壮烈乐章。他深知,自己所承受的痛苦与牺牲,是为了千千万万同胞的幸福,是为了一个崭新的中国。这种舍小我、为大我的精神,让我深刻体会到革命先辈们的伟大与崇高。

在当今和平年代,我们虽无需像革命先辈那样抛头颅、洒热血,但《我的自白书》所蕴含的精神力量依然激励着我们。它提醒着我们,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铭记先辈们的付出;在面对诱惑与挑战时,坚守原则,不迷失自我;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坚定信念,砥砺前行。让我们以先辈为榜样,努力成为有担当、有理想的新时代青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一代革命者的精神丰碑

朗读者:第五党支部 万晓宇

这封遗书不仅是个人的信仰宣言,更是一代革命者的精神丰碑。它启示我们:真正的信仰需要经历历史检验,忠诚不是口号而是行动,为民情怀要化作实干担当。在新时代的征程上,我们更应传承这种"以毕生至诚敬谨"的赤子之心,将个人理想融入民族复兴的伟业之中,将这精神信仰实践在工作当中。

母爱的伟大

朗读者:第六党支部 李明欣

读了赵一曼致子信,字里行间皆是震撼。她身为母亲,遗憾未能陪伴孩子成长,却又因投身反满抗日斗争,坦然走向牺牲。一句“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满含家国大义。这是母爱与爱国情的融合,赵一曼用生命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无私奉献。她是伟大的母亲,更是不朽的英雄,激励吾辈铭记历史,传承爱国精神。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