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安区法院持续深化全领域实体化多元解纷机制,坚持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织紧织密矛盾纠纷化解网络,与社区优势互补,积极探索基层解纷新思路新方法,努力解锁法院与社区联动解纷“新密码”,在推进纠纷就地化解、争创“无讼社区”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
密码一:打造“法院+”解纷品牌


兴安区法院联合辖内社区开展支部融合共建,通过叫响“法助睦邻”党建品牌,带动促进普法宣传、合力解纷、同题共答,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取得良好成效。一是积极探索联合解纷新模式。兴安区法院积极探索法院党支部与辖区社区党建合作共建机制,与锦绣社区的“睦邻节”融合共建,打造“法助睦邻”党建品牌。将法院的五级联调机制和兴欣社区的“五色网格”相融合,打造“五+五”特色调解法。与沿河社区联合成立“新枫驿站”,设置普法“微影院”和禁毒广场,开启“抖音普法”“微信群普法”新模式,合力打造普法新阵地。与光宇街道办事处联合打造“小棉袄”解纷阵地,化解婚恋家庭矛盾纠纷,切实把治理“触角”延伸到“末梢”细节,以可触可感的成效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二是开设普法解纷课堂。结合辖区多发频发矛盾纠纷类型特点及居民司法需求实际,组织法官深入辖区集中开展民法典、高空抛物、家庭暴力、虐待遗弃、校园欺凌、高价彩礼、防范电信网络诈骗等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法律法规的宣讲活动,教育引导居民学法知法、守法用法,推动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浓厚氛围。三是打造专业解纷队伍。由法院干警、社区干部、党员志愿者组建解纷队伍,由法官组织开展同堂业务培训,编发预防化解矛盾纠纷工作指南、培训手册和成功调解的典型纠纷案例,进一步提升依法化解矛盾纠纷的能力水平,确保纠纷发现的了、化解的好、稳控的住。2024年以来,累计排查化解各类纠纷261起,消除矛盾隐患83个,开展普法宣传、业务培训12次,发放宣传、培训资料1500余份。
密码二:构建“法格+网格”共治模式

法院与社区创新推行“法格+网格”共治模式,法官以“法格长”身份融入社区网格,指导社区网格员妥善做好纠纷调处化解工作,全面构建“人在网格走,事在法格解”全新治理模式。一是创建“四员合一”队伍。按照市法院统一部署,兴安区法院在辖内社区择优抽选人民调解员、人民陪审员、司法协助员、社区网格员组建“四员合一”队伍,充分发挥“四员合一”人员辖区熟、情况熟、人员熟的优势,及时发现、上报、化解辖区矛盾纠纷,主动当好基层解纷“排头兵”“先遣队”。二是设立“法官工作室”。兴安区法院在社区挂牌设立“法官工作室”,选派优秀法官对接联系“四员合一”人员,建立“法官定期走访+‘四员合一’人员日常巡查”联防机制,构建纠纷排查、介入引导、诉调对接无缝衔接调解体系,实现纠纷受理交办、专业指导、即时调解、司法确认线上线下同步推进。三是数字化赋能化解纠纷。大力推广应用“龙法和”云法庭解纷系统,积极推进辖区基层治理单位、“总对总”合作单位、调解组织等部门进驻“龙法和”云法庭解纷平台,将各类解纷人员分别注册为“基层治理人员”“调解员”用户,进一步凝聚解纷合力,实现多元共治,真正让群众感受到“指尖”解纷的高效与便捷。
密码三:拓展“无讼社区+”解纷领域


在法院指导下,辖区内的社区全面启动“无讼社区+”创建工作,推动基层治理从化解一般性纠纷向解决更多专业领域纠纷拓展,为辖区居民提供法律咨询、矛盾调解、司法裁判等一揽子服务,使司法服务更加贴近群众、触手可及。一是“无讼+商户”服务零距离。以服务辖区商户为重点,兴安区法院联合社区建立矛盾纠纷联调机制,及时调解商户买卖合同、房屋租赁等纠纷,最大限度减少商户经营困扰,让商户经营更安心、舒心、放心。二是“无讼+企业”上门解难题。兴安区法院紧扣企业司法需求,联合区工商联和社区组建“司法护航 助企发展”解纷服务队,主动深入辖区南翔国际物流有限公司、玉行米业有限公司等企业走访调研,倾听企业司法需求,了解企业发展情况,指导防范经营风险,积极营造法治化营商环境。三是“无讼+普法”法治润民心。在“三八妇女节”“民法典宣传月”等时间节点,兴安区法院联合社区采取打造法治文化主题广场、举办“法律大集”、设立普法宣讲站等灵活方式开展普法宣传活动,现场解答群众法律咨询,帮助群众树立法治意识,引导居民和谐相处、依法维权。年初以来,兴安区法院在“无讼+”创建活动中,排查化解矛盾纠纷15件,提供法律咨询、开展调解工作17次,受到社区居民一致认可。
兴安区法院科学运用“解纷密码”,推动“无讼”创建从单打独斗向聚指成拳转变,由基础功能向多元服务发展,更加广泛深入地塑造了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推动家长里短纠纷宜解而“和”、因“和”而解,努力将更多矛盾化解在诉前、消解于萌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