诉源治理既是人民法院化解矛盾纠纷重要手段,更是参与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的重要方式。工农区人民法院始终坚持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全力推进矛盾纠纷源头化解,着力加快构建衔接顺畅、协调有序的多元化纠纷解决体系,从源头上减少诉讼增量,切实打通司法服务“最后一公里”。近日,工农区人民法院成功调解一起民间借贷纠纷案件,使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切实得到保障。
案件过程
刘某二以自己的名义在金融机构贷款,刘某一系该借款担保人。2017年,刘某二因未能清偿到期借款,金融机构将刘某一、刘某二一并起诉。法院判决刘某二承担35万余元及利息的还款责任,刘某一承担担保责任。判决生效后,刘某一在执行过程中承担了部分担保责任。刘某一与刘某二失联多年,追偿之路分外艰难,刘某一几度想要放弃,但迫于生活压力,抱着一丝希望向法院提起了追偿权诉讼。
调解经过
法院在办理案件过程中,因无法与刘某一取得联系,遂深入其户籍所在地吉林省了解情况、进行送达。办案干警找到了刘某二的住址,在其家中只看到了刘某二的儿子,了解到刘某二在贷款不久后患上脑血栓,后遗症严重,多年来反反复复,愈加严重,现在正在住院治疗中,处于无法自主行动,口不能言的状态。在案件即将进入死局之际,办案干警与刘某二亲属崔某取得联系,在得知刘某二的情况后,表示愿意伸出援手,帮助刘某二解决当前困境。
一方是因为借款加剧病情身居外地的债务人,一方是生活困难的担保人,办案法官全面考虑双方当事人的实际情况,主动开展调解工作,积极帮助双方当事人搭建沟通平台,邀请金融机构进行对账和调解,寻找最佳解决方案,充分做好开庭前的准备工作。5月17日,刘某二在亲属的搀扶下来到法庭,在法官的主持下,双方达成一致意见,当庭给付刘某一24.5万元,即时清结,实现一次到庭解决全部纠纷。法院高效的办案效率,柔性的调解方式,获得了双方当事人及家属的高度认可。
工农区法院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准确把握司法审判在诉源治理中的职能定位,完善诉源治理法治保障体系和工作保障机制,深入推进诉源治理工作,从源头上、本质上化解矛盾纠纷,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司法获得感、满意感和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