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收藏 / 设为首页
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 -> 热点新闻

能力作风建设【经验交流】| 打造“一站式”诉讼服务新高地

发布时间:2022-08-12 07:58:36


      一站式多元解纷和诉讼服务体系建设是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全面建设现代化诉讼服务体系的一项重要举措。南山区人民法院高度重视一站式指标提升工作,按照“四个体系”要求,对一站式平台82项指标逐项压实责任,狠抓推进落实,真正做到聚焦重点、靶向发力、精准施策。截止目前,南山区人民法院一站式质效平台得分96.5分,连续三个月位列全省基层法院第一名,受到省高院的通报表扬。

      一、深度集成融合,立案服务多元化。南山区法院大力推进一站式诉讼服务中心建设,科学规划诉讼服务功能区,创新推出智能化诉讼服务举措,建立全流程贯通、全业务覆盖服务体系,全面推行案件“当场立、自助立、网上立、就近立”服务,实现群众立案“一窗通办”。一是大力推广“指尖立案”,打造便民服务平台。为当事人提供窗口立案、自主立案、网上立案多种立案方式,在诉讼服务大厅设立导诉台,由青年法官助理作为导诉员,对前来立案群众提供网上立案咨询和诉讼导引,指导当事人、律师注册并通过黑龙江移动微法院、律师服务平台网上立案,引导当事人和诉讼代理人选择网上立案方式进行立案,提高立案效率,减少群众诉累,实现群众立案一站通办、一网通办。截止2022年7月31日,累计申请网上立案572件,审核通过563件,审核通过率98.43%。二是积极开展“告知释法”,提供暖心司法服务。立案庭干警牢固树立司法为民理念,将释法说理贯穿立案工作全过程,主动为当事人发放诉讼指南、诉讼风险告知书、廉政监督卡,针对当事人诉状书写格式错误、所列被告不当、诉讼请求不明确、事实和理由不清楚等问题,指导当事人修改诉状、提交立案材料。立案庭干警通过热情接待、耐心解答和为当事人提供查询案件基本信息、案件进展情况等暖心司法服务,进一步增强审判执行工作的透明度和人民法院司法公信力。黑龙江移动微法院“当事人评价法院案件质效系统”小程序数据显示,人民群众对南山区法院工作的满意度明显提升。三是广泛采用“电子送达”,拓宽便捷服务渠道。为提高送达效率,在案件立案、审理阶段积极引导诉讼参与人填写送达地址确认书,经受送达人同意,采取电子送达和使用统一送达平台“邮政集约送达”等方式进行送达,切实提升送达的效率和便捷度。同时,推动送达工作由送达团队统一送达向审判法官和法官助理集中送达转变,为办案法官第一时间接触当事人、全面了解案情、缩短案件审理周期提供有力保障,工作效率和案件质效得到进一步提升。截止7月31日,南山区法院通过送达平台送达文书和诉讼活动通知占受理案件总量的比例大幅提升,电子送达率达84.56%。

      二、优化资源配置,诉讼服务便利化。南山区法院结合“我为群众办实事示范法院”创建活动,以人民群众需求为导向,不断创新完善一站式便民服务机制,大力推进立体化、精细化诉讼服务,全面提升人民群众的司法获得感和满意度。一是趋于多元集约,诉讼服务实现“一站式”。推进送达、保全、鉴定、交退费、电子阅卷等诉讼服务集约化建设,将多种诉讼服务纳入一个平台或窗口,丰富诉讼服务内容和办理模式,实现无接触式自助诉讼服务,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在诉讼服务中心设立法律援助窗口,市司法局法律援助中心派员值班,面对面为群众提供免费法律咨询,解答群众提出的法律援助问题,群众申请法律援助真正实现就近可办、一次办好。通过12368诉讼服务热线,为当事人提供诉讼服务、预约法官、案件进展情况等多方面咨询,实现人民群众诉求咨询“一键解决”。二是敢于先试先行,司法鉴定驶入“快车道”。针对道路交通事故案件鉴定比例较高、鉴定周期较长,拉长案件审理周期这一实际情况,转变思路、前端发力,将道路交通事故案件司法鉴定提至诉前,在当事人进行立案登记时,经当事人同意,将案件登记为诉前调解案件,对经审查发现需要进行司法鉴定的案件,通过释法说理建议当事人在诉前进行司法鉴定,并在其同意的基础上,依照相关程序委托鉴定机构进行鉴定并得出鉴定意见。诉前鉴定可使鉴定结果出具后再进入审理阶段,除去了较长的鉴定期限,有效压缩了审理周期。而经过诉前鉴定,案情已相对明晰,大多数案件可以直接适用简易程序,诉讼审理进程明显加快,办案效率大幅提升。三是提前介入调解,道交纠纷化解开启“新模式”。建立健全矛盾纠纷风险研判和预警机制,完善交通事故和保险类纠纷提前介入工作机制,组织召开道路交通事故案件调解审判工作联席会议,邀请多家保险公司代表围绕近年来道路交通事故多发频发问题进行研讨交流,深入学习了解道路交通事故人身损害各项损失赔偿标准,精心研判50多项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案件审判实务,统一保险公司赔偿标准,缩短保险公司理赔期限,增强理赔结果合理预期,大大提升道路交通事故矛盾纠纷的调解成功率。

      三、做实诉调对接,多元解纷网格化。着力推动一站式多元解纷机制建设,有效整合多元化解资源力量,积极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矛盾纠纷预防化解大格局,推动矛盾纠纷及时高效化解,全面提升司法服务质量和水平,努力让人民群众的司法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真切。一是非诉解纷置于前端,建立多元化解机制。依托已经成立的人大代表调解室、政协委员调解室、在线调解室,充分发挥其密切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工作优势,建立专业化诉调对接工作室。与南山区妇联整合资源力量,充分发挥各自职能,将市妇联的“互联网+”新思路与法院“潘英华工作室”品牌效应有效整合,构建矛盾化解、心理疏导工作新格局。坚持把非诉解纷挺在前面,建立完善“诉前调解+司法确认”多元解纷模式,在做好诉前委托调解的情况下,积极融入基层治理解纷网格化建设,着力推动更多矛盾纠纷化解在诉前、化解在基层,为群众打造更为便捷的多元解纷模式。二是发挥模范法官名人效应,创建特色司法品牌。充分发挥已退休全国模范法官潘英华的名人效应和口碑效应,成立“潘英华工作室”,已经退休离岗的潘英华同志发挥余热,带着自己在长期工作实践中总结出的“四心工作法”和在化解各类“疑难杂症”案件中积累的宝贵经验入驻工作室,带领年轻法官将心理疏导、家风教育、法治宣传融入纠纷调解,用心与当事人“谈心话情、讲法说理”,用一张“婆婆嘴”解开百姓心结,探索出一条及时高效化解矛盾纠纷的新路径。三是创新诉调对接模式,细化纠纷解决流程。研究制定诉调对接工作管理规定,建立受理—分流—调解—确认—审判无缝衔接工作流程。安派专职人员在立案庭负责案件分流,根据案件类型、标的额大小,确定案件是否应当先行调解,对适宜调解的案件登记为诉前调解案件,委派调解组织及法院特邀调解员进行调解。对不适宜调解的案件,根据案件事实、法律适用、社会影响等因素,确定案件应当适用的审理程序,速裁法官对适用速裁方式审理的案件实行快审快结。坚持案件审理全流程控制管理,保证纠纷化解路径清晰、职责明确,通过诉调对接为当事人提供矛盾化解一站式服务, 让人民群众真正享受到更加优质的司法服务。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