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法律,人们首先想到的是理性;说起法院,人们首先想到的是肃静;说起法官,人们首先想到的是不苟言笑,思维缜密。
二十三年前,我还是一个刚出师范校门的青涩学生,满怀着对法官职业的赤诚向往,踏入了东山区人民法院的大门。多年的审判工作实践,从经济庭到民庭,从民庭到法庭,使我对法官这一神圣而荣耀的职业,有了更为深刻的感悟。法槌起落、案卷翻飞,没有鲜花,没有喝彩,也没有掌声,有的只是一复一日的阅卷、调解、开庭……这就是法官,一个神圣而庄严的职业。
两年前,我来到了蔬园法庭工作,在这里,我每天接触到来自农村和基层的不同人群,他们有着不同的诉求。我每天都要面对繁杂的工作,有时甚至是难缠的当事人,丝毫不曾埋怨。记得一次,一个被丈夫起诉离婚的妻子,因为不想离婚,赖在我们办公室不走,一直哭啼,并威胁要喝农药。面对如此激动的群众,我和同事们都极力劝解着,一个小时,两个小时,一上午,大家甚至觉得已不是家庭破裂的事,是一条人命的事。当我的同事们终于让这位妻子想通的时候,早已过了中午。最后当我们留她在庭里吃饭时,这位妻子很感激,也很惭愧自己的冲动。我看到大家如释重负的表情,我似乎读懂了闪耀在他们身上的精神,那是不管有多辛苦,只要能为民服务,一切都是值得的。多少次,我们全庭的干警不顾路途遥远,不顾炎炎夏日,不顾个人休息时间,甚至顾不得自己的身体,工作在基层,服务在农村。田间村头,是我们开庭的身影;企业学校,是我们宣传法律的忙碌;崎岖山路,留下我们送达的脚步……我时常为工作在这样的环境中感动满怀,敬佩满怀。
还有一次,一位大杨树社区的七旬老人到法庭状告其儿子赡养纠纷,从老人的言谈举止中不难听出双方的母子关系因老人对家庭关系和财产的处理不妥当而娈得非常激化,经过法庭多次联系老人的儿子,他表示赡养费一分不拿,并扬言老人死了都不管。因高凤兰老人行动不便,又没有亲人愿意收留她,我们便想办法帮老人找到一家合适的敬老院安排好老人的基本生活,又找到其儿子所在村的村长一同到家中做调解工作,多次的调解和沟通,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老人的儿子同意每月拿200元生活费,但提出将赡养费交到法庭,再由法庭转送到敬老院,这样虽然法庭增加了许多的工作,但也解决了老人老有所养的问题。
这样的工作每天都在重复着……在这里,我感悟到很多,有感动,有幸福,也有说不出的苦涩。看着一对对走入办公室,面红耳赤吵着要离婚的夫妻,最后经过法官调解和好,笑容满面地携手回家时,我心感动,就像我的同事们说的那样,如果有百分之一的调解和好可能,必定要尽百分之百,甚至更多的努力。当我看到经历几番波折,终于拿到工资款的几十位民工的幸福笑容,我幸福着他们的幸福。而当我目睹夫妻、兄弟,甚至是父子对簿公堂,我心里也很难受,因为无论我们尽多大的努力,都无法挽回曾经的亲情。
我深深地感受到,作为法官,要一身正气,法官不仅要一视同仁的对待所有当事人,认认真真、踏踏实实的办好每一个案件,而且要具备凛然正气、甘于清贫的品德。我深深地感悟到,作为法官,要以立足法律、胸怀全局为宗旨。法官每办一个案件都要以法律为依据,以事实为基础,秉公而断。然而仅此不行,法官还要考虑所办的案件与社会效果、政治效果是否相统一。因此,法官要有大局意识、中心意识,要善于把法律效果和政治效果、社会效果有机的统一起来。我还深深地感悟到,作为一名最基层的法官,要以甘于奉献、善于忍受为精神。走村串户,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做好耐心细致的释法说理工作;不畏山高,不怕路远,甚至冒着暴力和谩骂,抛却个人安危而不顾……
能够在法庭工作,对我来说,真的很好,每天做着自己喜欢的工作,帮助着需要帮助的人们。这里的每一天对我来说都是一种成长,不断超越自己,做最合格的基层人民法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