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收藏 / 设为首页
当前位置: 法官园地 -> 法官随笔

感戾气而病 扬正气而愈

  发布时间:2013-10-31 14:27:48


    近一段时间以来,恶性暴力危害公共安全事件频现,女孩儿送孕妇回家被杀案、海伦敬老院放火案、首都机场爆炸案,长春偷车杀婴案、北京大兴摔死女童案……有舆论认为,暴戾之气有愈演愈烈之势。这些近期发生的恶性暴力危害公共安全事件中,无辜民众频频成案件受害者。对于类似安全事件频发,网络与社会出现一些争议。既有严厉谴责犯罪,认为违法一定要严惩的声音。也不乏一些同情和变相鼓励的论调,有网民甚至把一些嫌疑人当“英雄”。还有不少言论认为,单纯严惩肇事者很难根本解决问题,还应分析背后的深层原因,建立疏导化解社会情绪的长效机制。虽然这些案件发生表面看有不同原因,但可以看到事件发生那一刻,当事人几乎没有法律和道德伦理约束,完全属报复性和无底线伤害无辜他人行为。可以说,在那一刻,非理性报复伤害成当事人“通病”。综合梳理这些事件,背后共通的问题不容忽视。比如没有适合的宣泄和救济渠道,没有实现当事方的良好沟通与疏导等原因。即便如此,这仍不能成为当事人报复无辜他人和社会的理由。这种因个人诉求得不到满足而采取极端暴力方式伤害无辜他人的行为,显然严重违反法律和社会伦理的最基本底线,应依法惩处,绝不可姑息纵容。但也应深入探析其背后的成因,寻找根本解决之道,以避免悲剧重演。

    社会戾气扩散首先折射出功利主导的价值导向结出可怕恶果。改革开放以来,教育文化及媒体传播对社会伦理文化和底线伦理的倡导存在缺失,社会又缺乏对个人精神和心理层面关照,加之经济和功利至上的狭隘成功观综合作用,致使不少民众价值观呈现异化和心理出现扭曲,且长期累积得不到释放,极易

    “触火”爆发。然而,深层公共服务的缺失则扮演了幕后推手。一些地方社会治理面临基本失效的危险,政府行政服务、基层社区公共服务等跟不上社会转型发展需要。不少基层弱势群体组织上无依托,个人亲情缺失,孤独、紧张和暴虐的心态不断积压。如果他们没有宣泄渠道,同时受损利益长期得不到保障,就可能在遭遇小的偶然事件刺激时爆发。社会没有提供及时的宣泄和救济渠道是导致不少当事人最终走上不归路的直接原因。同时,即使政府作出积极有效的努力,但由于历史欠账严重、社会经济发展失衡等原因,转型期社会尚未建立健全弱势群体帮扶体系,一些基层民众经济状况并未得到明显改善,一些弱势人群缺乏社会关照,对前途和经济生活的提升感到迷茫甚至绝望,这些负面因素间接在他们心里产生阴影。民众有怨气后无处安放,长久累积就可能形成暴戾之气,因此,这些社会深层次的问题,可能才是目前社会上浮躁暴戾之气逐渐蔓延的真正原因。

    其实,社会戾气的潜藏与爆发又何止在这个“夏天”。公交上、地铁里为了一个座位,恶语相击大打出手;飞机中为了座椅背的调节,空中斗殴导致飞机返航;医院内因不满治疗结果,拔刀砍杀无辜医生……无视法律法规、不顾道德底线,以“斗狠”的方式宣泄怨恨,这种扭曲和危险的社会心理情绪值得我们时刻警惕。针对近期发生的爆炸、杀人等多起个人极端暴力犯罪,中国公安部近日部署开展夏秋社会治安整治工作,要求坚决依法严惩个人极端暴力犯罪。其实,消弭暴戾之气,不仅仅是司法部门的职责,企业、媒体、社会组织以及生活在这个社会的每个人,都不能做事不关己的旁观者。国家层面应稳步深化改革,理顺社会症结,以制度、道德、法律为准则,保障社会公平。媒体和社会组织应担起社会责任,重建社会信任,培育相互尊重、宽容理解的社会

    文化氛围。社会中的每个人应完善个人修养,传播理性与关爱,构建与呵护这个社会的温情。转型期的中国,各种社会矛盾、利益诉求错综复杂,规则失效,社会失信的现象亦已出现。我们深知社会戾气的形成非一日之寒,化解暴戾之气,在于社会的平衡稳定,在于道德秩序的构建,也在于从我们每个人做起,遏制暴戾之气,匡扶公平正义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形成合力。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