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作为一名基层法院的院长,十几年来工作在一线,岁月沉淀下来的切身感受很多,但困惑也很多,还记得年少时学过的论语一则,所谓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有感于此,两年前我报名参加了哈工大的EMBA课程班。毋庸讳言,想通过学习提高自己的学历,但这只是“面子”,即填写在表格简历里的学历,也就是光鲜一时,为别人所看重;我更看重“里子”,那就是内心深处的期待,期待着“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期待着通过学习充实自己管理思想,提升自身的管理能力和水平,以更适应自己的岗位完成好工作,更有一份能在岗位上有所作为的“私心”。
当今的社会是开放包容的社会,信息时代的瞬息万变常常让人感到应接不暇,这使我想起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我们党面临的四大危险之一:能力不足的危险!如何跟上时代的发展,如何进一步解放思想,如何在工作上开拓创新,等等,这一系列的问题不仅仅是墙上的标语、嘴里的口号、纸上的文字,应该是每一个基层法院管理者的重要课题。
记得在一次授课时,一位教授讲到:一个企业创业靠产品,要想做大做强就要靠管理。我深以为然,同样,一个部门、一个单位,从落后跃进到前列是大家扑下身子干工作,只要工作干好了,我们就提升了业绩排名;但是,这里也有问题,开始热情似火,以后还能如此吗?能保证以后年年如此吗?靠热情干工作对不对?对,没有热情干不好工作,但是光靠热情也不行,有几人能做到“豪情不变年复一年”?也有人说,这也好办,开始别投入全力,所谓悠着点儿,只要进步就证明有成绩,一点儿一点儿进步,既有成绩,也不至于使以后的工作不好做。我本人不大同意这种说法。我不想说全身心投入工作之类的套话,这类高调早已在时间的水滴石穿下面目全非。单就个人成长来说,我窃以为是不可取的,那是靠吃老本过日子。驾轻就熟的工作似乎一切顺手,但是久而久之,人的本性弱点——惰性!就悄然进入这个人的工作状态中,不仅如此,还会自鸣得意地认为是“拿得起来放得下”,所以,此种条件下的胜任工作是一种“危险”的状态。那么,要想力避这种“危险”的状态,最好就是全力投入,形成一种“倒逼”机制,客观上要求一个人必须认真思考,战战兢兢,殚精竭虑,只有经过时间和实践的磨砺,逐步成长成熟,也许达到的高度是他或她本人所没有想过的。这在管理上,尤其在实践中培养青年干部成长上我们是可以借鉴的。再回到“原点”问题:如何在“持久战”中保持战斗力?需要依靠管理,形成制度,并落实到位。咋一听,老调重谈,没什么新意。其实机关管理与商务领域的公司管理由很多相似之处,少一些临时的指示,多一些长期性规范性指导,这又使我想到我的法律专业,法律是什么?是反复适用的显规则,说到底,就是制度,我们就是要靠制度管理。我们伟大的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好的制度能够使坏人成为好人,坏的制度则使好人可能变成坏人。因为好的制度不能使坏人为恶,坏的制度却使好人不得不“为恶”。 亚里士多德的“良法”之治隐现这层含义,因此,好的制度从何而来成为关键。
那么好的制度应从何而来?从实践中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不应仅是1978年的一场全国讨论,它应是我们始终坚持的指导思想。实践会给我们提供大量的信息,当然,看总结、听汇报那是远远不够的,记得热播一时的电视连续剧《康熙王朝》里饰演孝庄太后的斯琴高娃有一句经典的台词:这天底下最不能相信的就是奏折。这倒不是说我们的同志报上来的材料全部虚假,而是文字表达的局限性以及撰写者的思维角度切入和语言优化工作会使许多事情在眼皮子底下就溜过去了,这也是我们为什么在工作中讲要深入实践,只有大量的一手信息才是管理、决策的有力支撑。这样的决策,从理论上说,是科学的;从实践的角度讲,是符合客观实际的,就好比在办公室里看天气预报是指挥不了抗震救灾的。
与此同时,开放的社会和变化的时代同样要求我们视野同样要开阔,“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只有站在高处才能“高瞻远瞩”,学习就是为了完善自己的知识框架,借鉴别人的成果使自己有一个广阔的视角,正如牛顿所言:“如果说我看得比别人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如果能在实践中不断适用、检验,并进一步开拓创新,就能把工作推向新的发展阶段。
粗浅体会,信笔写来。常常向往象牙塔静谧,却也不得不和光同尘,《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