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初秋,鹤岗市中级人民法院党组会议室,推荐先进典型的讨论正在热烈地进行。谁能有资格?谁能有业绩?谁能有口碑?谁能立得住?这是院长提出的疑问,又是所有人的担心,典型不好当,典型更不好树。但有两个字却成功地剪断了鱼贯而出的这四个问号----方勤。
方勤,一个曾经少人知晓的名字,伴随着那个秋天里红遍漫山的枫叶,在法院系统,在老百姓心中,开始生根发芽茁壮成长。她先后受到最高院、省法院、市法院、市委政法委、市妇联、市委机关工委等多层次全方位的表彰和奖励,细细算来,记功、嘉奖、十佳女干部、三八红旗手、十佳母亲、十佳政法干警等各种奖励有42次之多。
以平凡心 做平凡人 干好平凡事
老方是个少言寡语的人,不善言辞,不善交际,有人问起总是不经意地重复:“实在是没有什么,人太普通,事太平凡,没什么可以说的”。做打字员、审判员,民三庭庭长,民一庭庭长,确实是很普通很平凡。
2011年是全市法院争创全省先进法院的最关键最艰难的一年,方勤所在的民一庭承担着市法院70%的审判任务,提高群众满意率,使案件成功调解......一项项工作让方勤寝食难安。她的膝关节也“凑热闹”发起炎来,红肿厉害,上下楼困难,医生处理后叮嘱她卧床休息。她只是哦哦着,而第二天已经在去绥滨县调解的路上。膝关节的滑膜炎也由急性发作转为慢性病,并将伴她一生。现在,只要看到上楼梯慢吞吞的背影就能知道,方勤还在一天不休地工作着。
2012年初,全市法院两年跨入全省先进行列表彰奖励大会上,民一庭凭借优异的审判质效(高调解、高息诉、高办案量、零上访)被授予全市法院先进集体,市委书记杜吉明为他们颁奖,她本人因87%的高调撤率,被中院朱德臣院长大会点名表扬,并荣记个人三等功。这一瞬间,方勤的心情是澎湃的,笑容是灿烂的,付出是值得的。
今年是老方做法官的第37个年头,她一生的工作都是在法台上度过的,经常有人说她是法院历史的见证,是法院的老人参,是法律最忠诚的捍卫者。去年,由于多年来工作业绩突出,她被市委提拔为正处级干部,面对大家的祝贺恭喜,她更是讪讪的搭不上言语,只是悄悄地取消了今年休假的打算,虽然她非常想去看看久别的外孙女,虽然她已经好多年好多年没有休假了。
说起来,方勤的日子就是这样一天天在上班下班中度过,不特别,不典型。只是她多了一份认真,多了一份责任,多了一份辛苦,更多了一份知责有为爱岗敬业的心!
我是百姓 我想百姓 我一切为了百姓
权力能造福社会,也能祸害乡里。方勤从当上法官的第一天起就写下两句话警戒自己---“天下百姓谁不是,乾坤轮回似旧识”,立志终生不忘为当事人着想,为百姓服务。37年来,方勤自己亲自主审案件1000余件,主管案件3000余件,无论胜败,无论调判,均无上访告状,而当事人的表扬信、锦旗却不计其数。
方勤办案的高调解率一直领跑全市法院。二审案件调撤87%,这项指标可不是唬人的。懂行的都知道,调解工作本来就困难,能够到法院打官司,双方矛盾不激化到一定程度,谁都不会对簿公堂,更别说到了二审,矛盾更是白热化。老方劝他们有自己的高招。一是不急,单方分别谈,寻找契合点,了解有没有调解的可能性;二是贴心,现在法官调解特别容易引起当事人的反感,所以,老方一直都不忘记“调解为了谁”,不是为了法院为了法官自己,目的是让当事人打过官司解开疙瘩,所以多说贴心的话,多做暖心的事;三是换位思考,她说:“你能让自己换位,能让原告换位,能让被告换位,三次换位,案结事了就成功一半”。方勤就是用自己的“换位思考”实践着党中央提出的“权为民用,情为民系,利为民谋”。
2007年的一天,外面正下着第一场春雨。一张焦急而气愤的面容出现在市法院的接待大厅。方勤细致询问后了解到,他姓张,是萝北县凤翔镇农民,自己的17垧承包地去年就被同村的李某抢种,一审法院刚刚判决,老张就发现李某又去耕地了,因为担心自己今年种不上地,老张就跑到市法院来告状。方勤安慰一番老张,留下了他的电话和地址。方勤知道,这个案子正在上诉过程中,可以等转到本庭时再解决,但是她对自己提出了三个问题:一是土地问题可以看成农民的身家性命,越久越难解开;二是今年种地不合法,意味着应种地者的损失,抢种地者的赔偿,这团麻越缠越乱;三是一年种不上地,抢种者忐忑不安,应种者胸怀愤懑,身体和精神的损失不能补偿。第二天,方勤庭长就带着合议庭赶到萝北,三天的了解和调解过程使当事人从暴怒、争吵、谩骂中逐渐走出来,平静地握手言和,将一起二审案件终结在上诉路途中。
法官可以做到一件事一个案件为当事人着想,但件件案案事事都能够想当事人之所想,急当事人之所急,帮当事人之所需,就是不容易,不平凡。37年来,方勤始终坚持帮当事人算经济账、健康账、精神账,解答法律问题,更探讨得与失生命生活大问题。因继承问题而诉讼的陈老太太就在感谢信中写道:“方庭长解开了我二十年的心结,我的心已经亮堂多了”。法律不在乎逻辑,而在乎生活经验。方勤主办的每起案件,原被告都能感悟颇多,收获更丰。
心中有天平 肩上担天平 双手擎得住天平
“担得起道义,主持了公正”,这是每个法官的理想。在司法环境日益复杂的当下,实践公正既需要坚守,需要智慧,更需要自身净自身硬。
方勤曾经是经济庭审判员,民三庭庭长,任务范围都是涉及经济市场主体之间的纠纷。这些年,揣着钱的,拎着礼的,自然不在少数。2002年,一个体户裘某为尽快要回50万元欠款,掏出2万元塞给方勤,方勤并没有生气,把钱给他装回包里后,和气地说:“看来你还是信不过我,信不过法院呀,你把钱拿回去,我让你看看,是钱赢了法律,还是理赢了法律”。后裘某与朋友商量,再次拿着档案袋来到方勤办公室,说:“这是我的证据”,放下就走了。方勤打开一看,是4万元钱,她立即快步追到一楼,拽住要出去的裘某说:“我的人品就值这些钱吗?”然后把钱塞了回去。
不收当事人的一钱一物,方勤还有着她自己的一套理论:收了钱物就成立买卖关系了,我必须要卖给他想要的东西,法律不是我私有的,我说了不算;收谁的钱物谁就会认为我贪赃枉法,转身就会吐我一脸吐沫星子;我在鹤岗土生土长,被人说我就是卖法收钱,上对不起祖宗,下对不起儿孙,所以,我这辈子就是规规矩矩老老实实,贪赃枉法的事绝对不干。
以为大公无私就能守住天平,那可是理想主义者。守得住天平还要有一份智慧和一些舍得。2008年,一起煤矿买卖纠纷被当事人搅得风生水起,这起案件可难为住了老方。一方是自己的亲戚,另一方是上级领导的朋友,领导提出了明确的意见,双方还不停地到省进京上访。这时老方意识到,越乱的官司越要重程序讲法律。她首先向领导提出了回避申请,并对合议庭提出三条建议:邀请人大政协代表参见,主持一次听证会;就法律适用问题报请省法院指导;提交审委会集体研究。最后,案子判下来了。败诉方方勤的亲戚跟她断绝了来往,胜诉方领导的朋友因为没有全胜,也暗怀了一股怨气。只有老方眉头舒展:“这才是我要的法律的结局”。
鹤岗法院的院训是“勤政、廉政、公正”,方勤用自己几十年的审判实践始终如一地诠释着这六字院训,勤勤恳恳,对工作无所挑剔,让打字就打字,该调解就调解,“开会没人去我去”,“民一庭案件难办我办”,用老方自己的话说:“我没有本事,就知道听组织话跟党走,错不了”;清清白白,老方虽然不像一些劳模那样一贫如洗,但除了夫妻俩攒钱买的一套房子,一住就是二十来年,她几乎没什么金银首饰之类值钱的宝贝。有时候她自己也觉得一辈子没做过一次细致精巧时髦的女人,还真有点遗憾,但她不后悔,因为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伸手必被捉,侥幸最靠不住,还是清白睡着踏实;做公正人,办公正案件,是老方的理想,但理想和现实永远有着不小的差距,鹤岗地方小,熟人很多,亲情友情,还有各种来自权力部门的压力,想做有理想的人何其难!这么多年来,老方也有自己的绝招--“闭上眼睛”,遇到理想和现实纠葛时,老方索性就闭上眼睛,做一个“蒙上眼睛的正义女神”。如今,方勤已经是全市法院系统甚至整个司法系统的知名人士。律师听说案子分到她的庭室她的手里,都会轻松地说上一句:“好,她可不是瞎整的人。”守规矩做事,照法律出牌,按证据定案,这是老方的醒目标志,是老方耿耿直直忠贞不二守护法律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