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春晚上一首触动人心的歌曲《时间都去哪儿了》引起了人们对时间的追问。今年上半年,最高人民法院又启动"法官时间去哪儿了"微直播活动。我作为一名扎根基层二十余年的法官,面对每天的忙忙碌碌和无休无止的开庭、调解,我不禁要问自己:我的时间都去哪儿了? 在这里,我就向大家介绍我在法庭一天的工作……
3月20日星期二的上午8点10分,我准时走进办公室,换上法官制服。8点35分,法警通知我原告张伟诉刘某和某保险公司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案件当事人已经到庭,可以开庭。我准备了一下材料,来到楼下的法庭,8时40分,我宣布开庭。
这起案件的案情已大致清楚,庭审前我也组织双方交换了意见,这次庭审的焦点主要集中在赔偿数额和赔偿款如何给付上。一番紧凑的庭审程序走完后,双方已充分阐明了意见,法庭开始组织双方进行调解,此时时间已指向9时45分。在双方当事人的一番唇枪舌剑和合议庭苦口婆心的调解工作后,该案终于达成了调解协议,此时的时针已指向10点30分。
这时,我的电话响了,是新生村刘村长打来的,说他们村的一对夫妻闹意见了,打的很厉害,村里也调解不了,问法庭是否能过去做一做调解工作,我立即会同另一名同事驱车赶到了新生村,在村长的带领下来到了村民李某家。一进屋,李某正一个人在饭桌上喝闷酒,裤腿全是泥,一看就是下地干活刚回来,桌上仅有一盘凉了的炒白菜。妻子王某在厨房低头坐着抹着眼泪。我们进屋后,刘村长临时因为村里有事介绍完我们的来意就先走了,我便开始和李某聊了起来,李某正一肚子的火没地方撒,就向我们敞开了话匣子,数落起了妻子的种种不是。坐在厨房的王某听不下去了,进屋和李某争执起来。这时的我在一旁并未着急调解,而是静静地听着两个人的话语,准备从中找出突破口。半个小时过去了,也许是说累了,两个人谁也不吱声了,这时我开始做起了调解工作,从丈夫的劳作艰辛,谈到妻子持家和照顾两个孩子的不易,谈到两个人二十多年的相濡以沫……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慢慢地,两个人的态度也不像我刚进屋时那样剑拔弩张了。这时我又开始跟他们聊起孩子,说起孩子,夫妻俩的语气一下子变得柔软起来,我趁机趁热打铁,又做了一番调解工作,两个人终于言归于好了,这时我看了看手表,已经12点20分了,我们告别了村民,驱车回到了庭里。
在食堂吃完午饭后,我和庭里的几名同志在法庭的小院子里散步,探讨目前每个人手中的案子中遇到的种种问题,该怎么解决,同时还要准备好下午和第二天的工作安排,休息好之后,等待的是好多案子的审理报告要写。
稍作休息就到了下午的上班时间。下午庭里的王乐地和刘庆河两位法官都各自安排了两起案件的调解,一起是离婚纠纷,一起是赔偿纠纷。下午2点10分左右,双方当事人到齐,两位法官开始了调解工作,我也参与了其中……
转眼间,时针已指向3点25分,不负众望,两起案件,一起调解成立,另一起也基本达成了一致意见。
送走了当事人,我拿出了前一天调解好的两起案件,完成了两份调解书,然后又开始书写另一个需要判决的交通事故赔偿案件的判决书,调解书书写的较容易些,判决书就要认真思考,论证要充分,适用法律要正确。写的时候需要安静的环境,但日常工作中基本上是做不到的。刚写了几行,一名被告又来送赔偿款,我只好收起刚刚打开的思路,接待了这位当事人。刚坐下,电话又响了,是某保险公司通过电话来谈调解方案,我边听边记,不时与对方交换意见。开庭前这个方案还要和原告进行沟通,力争庭前调解解决……又写了几行,电话铃声再次打断了思路,是当事人询问案件进展情况的……到快下班的时候,这份判决书的举证和质证部分才写完,这一天忙碌的生活算基本结束了,这份判决书就要留到回家吃过晚饭后加班了。
这便是我每一天都要重复的办案经历,简单却不平凡,辛苦却很值得。若干年后的某一天,我还会记得经过我们调解后一对对夫妻俩重归于好的幸福场景,以及经过我们努力拿到拖欠工资款的农民工脸上那一幅幅微笑的温暖图景,也正是因为这些笑声,我们才有了坚持的力量。
法官的时间去哪了?审判一线的法官既要开庭、又要写裁判文书,既要和当事人沟通,做调解和矛盾化解工作,又要参加其他法官办理案件的庭审和合议。除审判工作外还要参与到各种活动和社会性事务中去。但我们的法官们都在努力合理地利用好时间,全方位提升审判工作的质效,提高司法公信,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起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
法官的时间都去哪儿了?对于长期坚守在乡村基层法庭的法官来说,时间都浓缩在了一天天的苦口婆心的调解中、都化作了老百姓的一声声交口称赞中,都揉碎在了一条条为民司法的路上……